
大多數人讀這本書,首先是把它當作一本美食書來讀,讀完,內心總是無比興奮和激動,對書中所介紹的美食總有些抵不住的向往,恨不得穿過書去,到達美食所在的那頭,以解自己對那美食的無限癡念和篤愛。
說它是一本介紹美食的書,也不為過,從爆肚到小鳳餅,從淮揚菜到陳村粉,如果說書中介紹的國內美食吊足瞭讀者的胃口,那其中的國外美食才是真正讓讀者哈喇子滿地,比如英國的炸魚薯條,蘇格蘭威士忌,勃艮第的紅酒燉牛肉,比利時的釀啤酒,真的是令人為之瘋狂。
也是,在吃貨的眼裡,隻要好吃都是美食,而好吃好看又不容易吃到的,那更是美食中的美食瞭,正所謂“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”,而基於此,即對於美食的態度,才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,所以嚴格說來,這是一本美食評論。
比如談爆肚,首先就談到瞭京城,因為爆肚就是具有北京特色的小吃。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,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城市,美食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,也合情合理,而一代代的傳承,讓爆肚成為瞭爆品,也讓美食有瞭沁人心脾的溫度,成為不可磨滅的記憶。
同樣,作為廣州人的記憶,小鳳餅見證瞭一座城市的發展, 同時也代表瞭一座城市的味道,其中雜糅瞭很多人們對城市對美食的眷戀之感。作者喜歡美食,卻也道出美食背後的心酸。像出產著名成珠小鳳餅的成珠樓,已經消失在瞭歷史長河中,成珠樓已不在,還好,小鳳餅還在,隻是傳統營銷日漸衰微,如何在新的世界裡,走得更遠,讓味道永留人間,那才真的是當務之急。
作者表面談美食,實際上卻是在談美食文化,談美食的傳承與發展,談美食發展的利弊,這在“給淮揚菜把把脈”裡有著更深刻更獨到的見解。
作為“開國第一宴”的淮揚菜,因“口味適中”而“兼通南北”,其地位是不容忽視的。淮揚菜屬於官府、豪門、文人菜,其發展向來與公侯、巨賈、文人有著密切的聯系,可以說是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”的表率,無論是選材調味還是刀功火候都極其考究且高檔。就比如文思豆腐吧,它需要頂級的揚州師傅將一塊嫩豆腐切成數千根細可穿針的豆腐絲。
這一切說明瞭什麼?說明淮揚菜定位高端,出品精致,價格高上,於是,這聞名遐邇的“開國第一宴”淮揚菜便脫離瞭群眾,成瞭不食人間煙火的山人仙女。反過來再看這個浮躁的社會,川菜大行其道,隻要知道花椒辣椒就可以自稱“正宗”川菜館,可淮揚菜卻不行,它需要仰仗大廚們日積月累下來的精妙廚藝,也因於此,淮揚菜地位日漸式微,掉入瞭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。
如果說定位問題是出於自身實力,那作者所談“菜系分裂”、“飯店業低迷”以及“符號化餐飲”便是從多方面剖析淮揚菜的尷尬。
先說菜系分裂。大多數菜系在風味與料理手法上的基調都是一致的,如廣州之於粵菜、成都之於川菜,但蘇菜卻已是支系眾多,比如清鮮的淮揚菜,偏甜的蘇錫菜,偏咸的徐海菜,淮揚菜本是代表,可是南京的京蘇菜由於民國政府定都於此,逐漸成為不遜淮揚菜的宴席大菜;蘇州菜在小說《美食傢》、電影《小小得月樓》等文藝作品的宣傳下,逐漸成為蘇菜的主流,這也就直接導致淮揚菜的尷尬。
再說飯店業的低迷。淮揚菜一般老字號的名店都是國營,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,國有體制的劣勢凸顯無遺:經營模式落後、成本利潤混亂、人員結構繁冗、服務意識低下。即使有些好些的老店,卻也往往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,不願扛起振興大旗。就算有些崛起的新興飯店佼佼者,卻也難以在傳統與創新間找到平衡,同時由於缺乏歷史傳承而誤讀淮揚菜,這又進一步將淮揚菜推入尷尬。
最後說說這符號化。川菜的發展大行其道,紅紅火火,為什麼?因為它代表瞭群眾,與物美價廉、快速、酣暢淋漓的美食體驗有關,而曲高和寡的淮揚菜卻是萬萬不行的。再比起“拿腔拿調”的淮揚菜,水煮魚、麻辣火鍋、冰啤酒,更讓人放松與自由,感到滿足,接地氣,迎合普通百姓。特別是淮揚菜講究高超而繁復的調理技巧,而在這個心浮氣躁的快餐時代,少有人仔細去品味菜肴背後的功夫,思考其深厚的文化底蘊,淮揚菜在這之下,自然是愈加尷尬。
這本書讀到這裡,算是飽嘗其中的真正精華瞭,因為作者解讀最有力道同時又最深刻的,便是這一篇瞭,不管是後面的陳村粉,還是介紹西餐的,都不如此有深度,更耐人尋味。當然,最後關於米其林星級餐廳,很多吃貨更是將其奉為一生的追求,但作者也談到瞭其局限性,那就是比淮揚菜更高一級的遙不可及,也罷,也罷,不談瞭。如果我們連中餐都不能有一個很好的理解,那去談西餐無非是班門弄斧。
讀一本好書不僅是開闊眼界,而且要愉悅心靈,而美食亦是如此,不僅要讓味蕾充分綻放,更要在心靈上,開啟思考的升華與靈魂的激蕩!
《食話食說》,真的是實話實說,作為吃貨,不僅僅要會吃,還要更“會吃”!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