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魚的個頭決定其口感和安全感。魚選八分大是最適合烹飪的。太小,魚還沒有長大成熟,肉質也不夠鮮嫩,同時魚刺會顯得格外多。如果魚太大,魚的年齡一般也老,其肉質粗糙,體內就會積聚不少有害物質。
買魚,個頭決定口感
1
鯉魚選1斤半
鯉魚一般能長到2斤左右,但1斤半的鯉魚是最鮮嫩的。鯉魚魚腹兩側各有條白線,吃得時候挑出來能減少魚的腥味。在靠鯉魚鰓部的地方切一個小口,白筋就露出來瞭,然後緩慢將其抽出即可。糖醋、紅燒都是做鯉魚的好辦法。
2
鯽魚選0.5斤~1斤
鯽魚體積較小,如今有新培育的鯽魚能長到1斤半以上,但還是1斤左右的鯽魚味道最好。鯽魚可以蔥烤、紅燒,但燉湯是最佳選擇。
3
草魚選4~5斤
3斤以上的草魚都是比較好的,但最佳體重還是選4斤左右的。清洗草魚時要將血放幹凈,魚肉洗得白一些最好,可以減少魚腥味兒,此外,將魚肚裡的黑膜洗凈也能減少魚腥味兒。草魚刺少,吃起來方便,酸菜魚、水煮魚等都是很美味的做法。
4
武昌魚選1斤半
武昌魚一般能長到2斤,但是1斤半的最鮮美。武昌魚肉鮮嫩,吃起來非常鮮美,燉湯和紅燒都是很好的做法。
5
青魚選7~8斤
青魚是多年生的肉食性魚,肉質比較好,也更鮮美,因此價格比較貴。但不少商傢會以草魚來冒充青魚賣,挑選的時候要特別小心,青魚魚背發青黑色,草魚體茶黃色,嘴兩端較青魚鈍。
活魚買回傢後,可用清水養一兩天。如果是已經殺死的魚,建議用清水浸泡1個小時左右後再吃。
吃魚帶來多種益處
魚肉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,尤以歐米伽-3脂肪酸為主,能為健康帶來多種好處。
1
降低心臟病風險
歐米伽-3脂肪酸含有DHA和EPA,能增加血液中“好膽固醇”水平,降低“壞膽固醇”含量。EPA是心血管藥物中的常見成分,有護心效果。
2
增強記憶
歐米伽-3脂肪酸對孕婦尤為重要,女性懷孕期間適量吃魚能促進胎兒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。
3
保護視力
常吃富含歐米伽—3脂肪酸的魚,能降低因衰老導致眼睛黃斑變性的風險。
4
滋潤皮膚
多吃魚可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,利於防止皮膚幹燥、松弛、出現皺紋。
科學研究目前仍在不斷豐富吃魚對健康的益處。荷蘭一項針對7210名兒童的研究顯示,6至12個月內開始吃魚的孩子,到4歲時,患哮喘的風險可降低36%。
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針對3.2萬名婦女的研究顯示,每周吃1條多脂魚,比如鮭魚、鯖魚、鱒魚等,可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病風險降低52%。
我國的中醫養生理論也認為,魚肉有滋補功效,能溫中益氣、滋養肝腎、補氣補血、暖胃潤膚。
魚身上五個寶貝別扔
吃魚前,必不可少的是刮鱗、開膛等步驟。這個過程看似簡單,卻藏著不少學問,有些人可能扔掉瞭魚身上的很多寶貝。
1
魚鱗
魚鱗是魚的外骨骼,富含膠原蛋白、鈣、磷、卵磷脂等營養物質,同時還含有甲殼素這種膳食纖維。
因為膠原蛋白會在70℃~90℃的溫度下轉化為可溶性的明膠,常見的吃法是將其制成魚鱗凍。
具體方法是:將魚鱗刮下,洗凈。下入放滿水的鍋中,加點醋,使水溫保 持在70℃~90℃的將沸未沸狀態,小火慢燉。等魚鱗慢慢融化,湯汁黏稠之後,關火,將其晾涼,置於冰箱冷藏成凍。食用時,將魚鱗凍拌入調料即可。
2
魚骨
魚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魚刺,富含鈣等微量元素,經過軟化處理後,其營養成分會更容易被人體吸收。
非常小的帶骨小魚要使勁嚼碎,進入胃裡後,胃酸會將其魚骨部分軟化,促進鈣、磷等營養物質的溶出。大魚骨要吸它的骨髓,也就是魚脊柱中的白線。
此外,魚骨還可 以加醋熬湯,小火燜煮(2~4小時)。需要註意的是,用白水煮湯,魚刺很難變軟,多加點食醋燜燉,可利用醋酸的作用促進魚刺軟化。
3
魚鰾
古代有“海洋人參”之稱,與燕窩、魚翅齊名。魚鰾含有生物大分子膠原蛋白質,有改善組織營養狀況,促進生長發育,延緩皮膚衰老的效能,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。海水魚的魚鰾壁較厚,通常制成幹品,稱為魚肚。
魚肚制成的菜肴口感滑潤、細膩,有濃厚感。魚 鰾裡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酸,可能對血脂控制有益。常見的做法是:將魚鰾用清水洗凈,和魚一起清燉或紅燒。
4
魚肝
魚肝是魚身體裡儲存多種營養素的地方,比如,維生素A、維生素D和鐵等微量營養素,但其中的膽固醇和嘌呤含量也很高,不適合痛風患者。
魚肝和魚膽相連,在清洗魚肝時,別把魚膽弄破。肝臟有解毒的功能,特別容易集聚毒素。食用前,應確定魚沒有受到環境污染。
5
魚腸
魚腸含脂肪低,蛋白質含量不遜色於魚肉。不過體積大的魚的魚腸才有食用價值,食用前要把裡面的臟東西去凈。
因為魚類所吃的食物都要經過魚腸消化,所以它是魚的身體裡受污染程度比較重的器官。如果對魚的養殖環境不夠放心,就不建議吃。
您
(來源:人民網健康)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