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很多數據來看,中國是世界大國無疑,這也是近年來國人民族自豪感急劇飆升的原因。不過中興事件的徒然出現,貿易摩擦的升溫,為我們及時敲響瞭警鐘——中國離世界強國還有一些距離。
本文為我們審視當今中國提供瞭另一種參照系。世界性頭號強國的興衰更迭是常有的事情,誰都不會永遠占據老大的位置,這是自然規律使然,也是中國的機會。但是大國崛起,關靠數據、外表和總量是行不通的。細細讀之思考之,有利於我們理解未來中國的應有走向。
◎作者 | 張維迎
當你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飛到紐約紐瓦克機場,你會感受到什麼叫做從第一世界的機場,到第三世界的機場。
6月初我結束德國考察,當從陳舊逼仄的柏林機場回到巨大嶄新的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時,同行的記者朋友笑著說道:“發展中國傢的設施,就是發達!”
過去數年,我多次往返於美國、日本、歐洲,在跨文化的交流和觀察中,類似的感受還有很多:
從佈魯克林臟亂的河濱公園遙望曼哈頓島,我覺得似乎並不比從外灘眺望陸傢嘴更令人驚嘆。從杭州到上海,和諧號曾以350公裡的速度飛馳;但從東京去仙臺,東北新幹線的速度卻鮮能超過250公裡。在德國漢堡,當地正如火如荼推進智能城市建設,但所用互聯網技術卻並不比北京的更為先進……
三十年前,當一個中國人來到美國,會被機場、高速公路、超市、摩天大樓所震撼;而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,這種視覺沖擊感已經蕩然無存。於是乎,問題來瞭,為什麼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傢?怎樣才算是發達國傢呢?
當然,是否是發達國傢,可以用很多指標來衡量,例如國內生產總值、人均國民收入、人均壽命、識字率、工業化水平……但近年來我在跨國旅行中,漸漸形成瞭一些主觀判斷方法。概括來說,發達國傢會不計成本地做三種付出。
首先,為弱者付出。
正如決定一個水桶容量的,不是長板而是短板;評價一個國傢的發達程度,判斷標準不是強者的高度,而是弱者的地位。
弱者地位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:在漢堡,公交巴士到站後會利用液壓側傾車身,方便腿腳不便的老人或殘疾人上下車;在東京,所有地鐵車門上都刻有盲文告知盲人所在車廂位置;在美國紐黑文,政府補貼令當地窮困人群得以和耶魯醫學院博士生住在同一幢公寓。
為弱者付出,這首先意味著成本收益完全不成比例的金錢付出(例如服務盲人和老人的公共設施不產生經...